AI素養與教育實踐指南
AI素養的定義與歷史背景
什麼是AI素養?
AI素養是指個人在面對 AI 技術時,所需具備的知識、技能與態度,使其能有效且負責任地理解、使用與評估 AI。
它不僅是技術操作,更包含倫理判斷與社會關懷,是數位素養在 AI 時代的延伸。
UNESCO的AI素養與能力框架
學生AI素養框架四大核心
- 以人為本思維:確立人類在 AI 決策中的主導地位。
- AI倫理:遵守負責任使用、尊重隱私與公平等原則。
- AI技術與應用:了解 AI 的基本原理與實際應用。
- AI系統設計:培養問題解決與創新設計的思維。
教師AI素養框架五大能力
除了學生的四大核心,針對教師,UNESCO 還增加了第五項能力:
- AI教學策略 (AI Pedagogy):鼓勵教師善用 AI 輔助工具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,提升課堂互動與學習成效。
框架明確指出,AI 工具應為「輔助而非取代教師」。
臺灣AI素養教育政策與實踐
政策與計畫
教育部積極響應國際趨勢,將 AI 素養教育列為重要施政重點。
- 通過「AI素養教學前導計畫」,在全台舉辦師資培訓。
- 通過《AI基本法(草案)》,強調「負責任推進 AI 發展」。
- 與民間合作「全民AI素養普及計畫」。
課程與培訓實踐
台灣在 AI 教育的實踐上已有不少成果:
- 在高中設立「新興科技教育推廣中心」,開設 AI、AR/VR 等主題課程。
- 課程範例豐富,如高雄女中開設「AI詩人初體驗」。
- 將生成式 AI 整合入「台灣適性學習平台(TALP)」。
教學活動與評量設計 (分齡)
國小階段教學設計
- 學習目標:引發興趣,認識生活中常見的 AI 應用,養成負責任使用的態度。
- 教學策略:多用互動、情境化教學,如透過繪本故事或「不插電」的紙牌遊戲模擬 AI 運作。
- 活動範例:「AI故事劇情創作」,讓學生分組討論,設計一個 AI 機器人與小朋友的冒險故事,並思考 AI 在故事中應遵守的倫理規則。
國中階段教學設計
- 學習目標:理解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,體驗 AI 系統設計流程,提升對 AI 倫理議題的敏感度。
- 教學策略:結合理論與實作,設計跨領域專題,如結合生物與資訊課。
- 活動範例:「智慧生物分類」專題,讓學生拍攝校園植物照片,利用線上免費 AI 工具訓練一個能辨識植物的模型。
高中階段教學設計
- 學習目標:深入了解 AI 原理與技術,具備初步獨立運用 AI 解決問題的能力,並能批判性地評估 AI 的社會影響。
- 教學策略:採用專題研習與跨學科教學,引導學生自行撰寫或修改簡單的 AI 程式。
- 活動範例:「AI詩詞創作」,學生分組練習撰寫提示詞,引導大型語言模型生成符合主題的詩句,並對 AI 的產出進行篩選、修改與評析。
UNESCO框架與臺灣實踐對照表
以人為本思維
- 臺灣對應政策:教師工作坊與課程強調「人機協作」。
- 教學活動示例:國中生分組討論「AI能做什麼、人要做什麼」,透過角色扮演了解分工與人本價值。
AI倫理 (Ethics)
- 臺灣對應政策:推動AI基本法,強調負責任AI、防範偏見與隱私保護。
- 教學活動示例:高年級生利用生成式AI進行討論創作後,教師引導學生審視AI產出的偏見或錯誤,進行倫理反思和改進。
AI技術與應用 / AI系統設計
- 臺灣對應政策:各級學校開設AI程式與應用課程(如「AI詩人」、「影像辨識」等),並推廣跨領域AI專題課程。
- 教學活動示例:國中生小組專題,以AI影像辨識工具分類校園植物,訓練演算法後進行展示,培養問題解決與創意設計。